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ZO SPORTS

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7890

新闻动态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ZO SPORTS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ZO SPORTS
手机:13800000000

咨询热线400-123-7890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4-11 03:30:21人气: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党的以来,习总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深化落实习总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区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增强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区步伐。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家体育“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结合荣昌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全区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总对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体育工作重要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打造成渝两地运动健身休闲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全动健身模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体育强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我区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体育设施与城市规划深度融合,把“体育生活社区化”与“10分钟健身圈”有机结合,推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提档升级与覆盖延伸。出台《荣昌区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推动各方力量参与体育场地建设,科学规划建设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各类体育场地数量为2816处,体育场地面积为13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4平方米。63个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71个,覆盖率超100%。92个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7处,覆盖率超100%。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先后建成投用,濑溪河体育文化公园、马拉松广场等一大批重大体育项目对外开放。

  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力构建起小政府、强社团、大社会格局。成立区级体育联合会1个、21个镇街体育总会和19个单项体育协会组织,注册会员8.6万人。每年广泛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群众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每年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超2000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7名。运动健身人群不断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比例达50.1%。体育场馆每年免费接待近90万人次,免费开放率达100%,曾多次接待国内其他城市考察学习。

  竞技体育成绩取得新突破。成功举办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全国女子自由式摔跤冠军赛等国家级大型体育赛事14次,市青少年跆拳道冠军赛、青少年柔道锦标赛等市级体育赛事17次。2018—2020年累计获得国家级赛事奖牌41枚,柔道队连续19年获得市团体冠军,摔跤队连续17年获得市团体冠军。150余名学生被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知名院校录取。4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95名运动员入选市专业队和市体校,1名运动员被派送到国外训练。2019年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被市体育局命名为“市重点业余体校”。

  体育产业取得巨大成效。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14.5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5.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金额约1000元。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每年开展赛事活动达180天以上,吸引区内外30万以上人次参加,带动交通、餐饮、住宿、旅游等收入3亿元以上。2020重庆市体育惠民消费季·荣昌区体育消费节,将体育与文化展示、观光旅游、赛事活动、商业展会有机整合,拉动消费1.5亿元。2020年体育彩票销售2.45亿元,排名全市前列,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事业636万元,占体彩公益金总额的71.8%。

  “十三五”时期,全区体育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上级对体育工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短板。体育场地设施面积不足,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配备不足。大型标准体育场馆数量较少,承接大型体育赛事能力不足。体育产业生产供给欠缺,整体发展质量较低。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尚需加强,体育运动项目、教练员编制亟须增加。体育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较少,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短缺。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乘势而上筑牢体育强国根基、奋力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开局时期。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党和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和支持将更加有力。成渝双城经济圈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荣昌位于成渝腹心,地处成渝主轴黄金联结点,是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体育事业发展前景广阔。

  同时,全区体育发展也呈现新特征、面临新挑战。人民群众对于体育需求日益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特征,全区体育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优化,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效有待进一步增强,体育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总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升竞技体育竞争力,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体育强区,打造“运动健康之城”。

  准确把握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体育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体育事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群众享有高质量的体育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全面深化体育改革,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探索实践先进经验,充分激发体育发展生机活力,为推进体育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

  贯彻落实习法治思想,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依法自治, 重点推动基层体育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育新格局,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5年,夯实体育强区建设基础,全区体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积极培育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全动健身模范区”,打造成渝两地运动健身休闲目的地,建成全国知名的“运动健康之城”。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区级、镇街、村社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52%,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94%,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3.2名,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竞技体育实力达到新高度。推动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平衡发展,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更加合理,结构不断优化,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会训练网点作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得到全面加强。竞技体育项目完成增项和扩项,重点打造柔道、摔跤、跆拳道、武术散打、田径、武术套路、空手道、乒乓球等8个运动项目,到2025年,运动项目达到13个。重大体育赛事承办和体育文化交流能力明显提升,年承办国家级、市级重大赛事(场次)超过10场次。完成国内重大赛事参赛任务,国家级、市级赛事获得奖牌数超过70枚。

  青少年体育开创新局面。加强政策保障,出台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相关文件,探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确保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体育技能,身体素质明显提升。体教融合赋能竞技人才培养,人才基础更加雄厚坚实,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规模达到500人。青少年俱乐部增加到20个,体育协会增加到25个,青少年训练基地增加到8个。

  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积极举办各类群体赛事活动,推动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到2025年,年举办赛事活动达350场以上,吸引40万以上人次参加,带动消费5亿元以上。加快濑溪河体育小镇等项目建设,推出一批体育主题酒店、俱乐部、健康营养餐等体育文化消费场景,力争建成后占地3000亩(含配套)以上,布局项目户外运动30个以上,室内项目20个以上,年接待运动健身人群200万人次以上。打造体育用品专业市场,引进300-500家左右的商家,批发销售健身器材、球拍、渔具等体育用品,每年举办大型体育用品展示展销活动2次以上,实现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发展体育装备制造,规划建设重庆体育产业园,重点培育体育智能、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食品和高新材料等“大体育”产业,招商引资50家以上各类企业入驻。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35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1800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

  智慧体育建设实现新突破。构建覆盖全区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完善体育资源数据库、体育经营项目数据库、体育商情数据库和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开发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提供公共体育“一站式”服务,实现线上场地预约、赛事活动报名、培训报名、体质监测、体彩站点查询等功能,让数字体育走进千家万户。搭建荣昌区体育大数据中心,收集汇总体育消费调查、全民健身、体育消费等各项数据,实现对公共场馆场地服务监管、各体育组织协会服务效率和赛事活动影响力评估。到2025年,基本形成数字体育总体框架和基础设施骨架,初步构建起管理高效协同、服务普惠便捷、技术互联共享的智慧体育服务体系,体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实现“体育智治”。

  体育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和荣昌城市精神,把体育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培育本土特色体育文化品牌,保护好、传承好缠丝拳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出思想内涵和地域特色。建设重庆·荣昌马拉松体育博物馆,形成浓厚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成为在全市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展示地。打造“体育荟”城市名片宣传口号,向全国进行宣传推广,增强荣昌“运动健康之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完善城区主干道路、公园、广场等体育元素,增设宣传标语、标志标识、制作海报、喷绘、宣传栏等,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

  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树立“大体育”理念,编制《重庆市荣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推动公共体育服务职能落实落地。构建体制机制更灵活、要素支撑更强大、资源分布更均衡、健身设施更便捷、赛事活动更丰富、体育组织更健全、健身指导更科学、群众参与更广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向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人群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倾斜。全面推进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行免费和低收费政策。积极巩固“全动健身模范区”创建成果,不断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统筹做好综合性体育场馆项目申报和储备,有序推进镇街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等项目申报工作。合理利用城市边角地,建设一批“小而全”的运动场地、口袋公园、小型体育公园。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确保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在现有公园、城市绿地中融入体育功能,增设健身步道等回归自然的体育健身场地。引导社会力量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着力构建区级、镇街、村社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网络,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为主的体育赛事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每年开展重庆·马拉松赛、铁人三项公开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推动镇街开展有地方特色的赛事活动,以“镇镇有品牌、街街有特色”为思路,力争到2025年培育6个特色品牌化的乡镇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人人能运动”的全民健身氛围,每年开展全民健身跑、篮球、足球等群众体育活动300次以上。创新赛事机制,构建区、街道、社区联动的全民健身积分赛事体系,以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项目为试点,举办全民健身积分赛,逐年增加比赛场次。

  健全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建立体育联合会、单项体育运动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协同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协会和组织数量及质量,力争到2025年新成立3个区级单项体育协会。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基层、进农村活动。持续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到2025年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4%。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组织网络,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60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超3.2‰。

  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濑溪河体育文化公园、全民健身二期工程;建设5个全民健身中心、5条健身步道、3个体育文化公园、2个运动户外营地。

  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每年指导和参与镇街、协会举办各类单项全民健身赛事,使举办体育赛事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全民健康素养和水平显著提升。

  建设体育数据中心。构建荣昌区体育大数据中心,实现对公共场馆场地服务、全民健身补贴发放的监管,加强对各体育组织协会服务效率和赛事活动影响力评估,提高科学管理、决策和规划水平。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信心,奋力拼搏,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

  高水平承办各级赛事。不断优化办赛环境,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促进区内外体育赛事资源要素集聚和高效合理配置。立足赛事基础和资源禀赋,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办赛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商贸、教育、娱乐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需求、新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重庆市体育局对接,持续申办国家级、市级拳击赛、摔跤锦标赛、武术散打冠军赛等,主动谋划综合性运动会,积极筹备申办重庆市第八届运动会。

  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8个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拳击、羽毛球、乒乓球等一般项目发展。做好备战市运会、全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各项保障工作,努力实现新突破。

  全力筹建重庆体育职业学院,着力培养高等大专学历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力争2025年前启动建设。实施竞技体育“五个人才”培养工程,抓好优秀教练人才队伍、优秀运动员人才群体、优秀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人才、优秀裁判人才队伍和体育科研队伍的培养。到2025年,力争每个重点运动项目培养1名以上国家级裁判员,扩大一、二级裁判员规模,重点项目配备1名高水平教练员。

  构建科学备战训练体系。加强优秀运动队复合型团队建设,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坚决落实“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要求,系统引进国内外前沿训练方法,深化对项目训练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训练效益与质量。

  加大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力度。完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激励政策,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励政策。打通区、市、国家队输送渠道,把优秀有潜力运动员输送进国家队以及国外训练,到2025年达到10人次。

  承办各项竞技体育赛事。持续申办拳击赛、摔跤锦标赛、武术散打冠军赛等国家级、市级专业体育赛事。

  全面深化体教融合。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根据我区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逐步构建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科学布局运动项目,加快推进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相衔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一条龙”建设,做好教练员队伍建设、日常训练监管和竞赛资源配置等工作。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1~2项运动技能。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节假日有序对外开放。开展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评选表彰工作,定期选派优秀体育教师、教练员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

  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支持中、小学举办校级运动会,合理组织校内比赛、校际比赛,提升校园体育水平。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定期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长跑比赛,继续办好青少年夏(冬)令营。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广泛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加强青少年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大教练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培养高水平教练员。积极落实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畅通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渠道,积极探索先入职后培训。鼓励社会力量组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挥社会俱乐部在服务、推广、培训等方面的作用,让俱乐部成为青少年参与专业体育运动的重要力量。

  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深度调研区内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梳理体育教师的师资情况,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高校体育专业实习生,体育总会,区体育产业协会、区武术协会等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培养青少年掌握1-2项体育项目技能。

  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抓手,加快健全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重庆市体育局共同建设重庆(荣昌)体育产业园,重点培育体育智能、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食品和高新材料等“大体育”产业,为全市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和外来企业投资兴业提供良好发展平台。围绕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械、运动食品等重点领域,引进优质生产制造企业,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产品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结构。

  活力。鼓励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配套协作,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作的分工合作格局,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各类体育服务项目。

  丰富体育市场供给。引进体育用品销售商家,与劲浪体育、迪卡侬等国内外品牌企业洽谈,不断建立和扩大代理商、批发商中欧体育官网,推进体育用品规模化发展。鼓励发展体育品牌商店、体育特许经营店、体育大型连锁店、体育用品网络店等多样化业态,形成多种业态并存、消费层次鲜明的体育消费格局。丰富体育消费业态,以濑溪河体育文化公园为依托,新建或改建集体育用品展示、销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体育综合体,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产品、运动、赛事、科技体验,搭建体验式消费场景。搭建体育消费平台,通过展览+体验的形式,举办体育设施设备、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大型体育用品展示展销活动,吸引优质体育企业参展,激发群众体育消费热情,每年举办体育消费节等大型体育用品展示展销活动。

  。扩大体彩专兼营网点,积极推进体彩销售工作,做大体彩公益金规模。坚持依法治彩、依法管彩,更加注重安全体系建设,更加体现公益属性,更加强化行风建设,不断巩固发展体彩公益公信成果。

  建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以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全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通过承办国际级、国家级、市级体育赛事,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着力发展餐饮住宿、文化旅游、商务服务业等第三服务产业,实现“以理念引领健身、以健身促进消费、以消费带动产业”。

  打造体育产业园区。发展体育装备制造,招商引资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械、体育书刊影像制品、运动食品、体育包装等行业50家以上各类企业入驻;重点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现代智能体育产业,推进体育科研投入,开拓培育体育消费新市场。

  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发展体育产业协会,促进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及培训、体育中介传媒等体育产业各领域的互动合作与融合,做强做大体育产业。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全新技术赋能体育事业,拥抱数字化,打造数字体育平台,构建起“体育+”大生态,开辟全民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径。

  建设信息化体育平台。构建覆盖全区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完善体育资源数据库、体育经营项目数据库、体育商情数据库和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开发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利用数字技术提供公共体育“一站式”服务,实现线上场地预约、赛事活动报名、培训报名、体质监测、新闻资讯接收、体彩站点查询等功能,让数字体育走进千家万户。

  建立体育大数据中心。搭建荣昌区体育大数据中心,收集汇总体育消费调查、全民健身、体育消费等各项数据,实现对公共场馆场地服务监管、各体育组织协会服务效率和赛事活动影响力评估等,了解居民体育消费情况和体育产业发展形势,更好推动体育消费机制、政策、模式、产品创新,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加快场地智能化建设。依托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传统的公共体育场馆、社区体育场所、健身步道等健身场地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探索全智能游泳馆、24小时无人球场等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宽场馆场地服务时间和业务覆盖人群。实现互联网方式健身场地查找、预览、订场及入场,提高体育消费便捷性。加强场馆场地经营数据统计,包括年服务人次、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次、年消费金额、举办赛事场次、设施使用情况等,为体育的数字化治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推动体育组织数字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体育组织和群众沟通桥梁,提高组织和会员的工作效率,实现在线入会报名、会费缴费、活动签到、考级考证等网上服务。及时收集各类体育组织在工作中产生的各项数据,包括会员数量、会员考勤率、续费率、活跃度、举办活动数量、参与活动人数等,生成体育组织全效率KPI,推动体育组织向好、向优发展。

  以树立“中国畜科城、繁荣昌盛地”的城市形象和“融合、雅致、创造、进取”的城市气质为目标,打造“体育荟”城市名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文化建设,传播好体育文化,提升荣昌区体育形象,凝聚推动体育发展的正能量,厚植体育强区建设的文化基础。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三大球”、马拉松、铁人三项等群众基础较好的运动项目为突破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动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宣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倡导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传承繁荣传统体育文化。实施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工程,大力保护和开发具有荣昌地方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推进缠丝拳国家级非遗文化申报工作。借助1959荣昌马拉松,扩大重庆·荣昌马拉松体育项目影响力,建设重庆首家马拉松博物馆,打造宣传和展示荣昌体育文化阵地。强化体育文化科研工作,加强与西南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校地合作,建立专家智库,深挖荣昌体育文化内涵。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新媒体等各类媒体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报道,引导市民树立科学健身的理念,养成经常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持续做好“琪金·爱运动”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栏目,发挥体育运动达人引领带动作用,传播运动健身文化。加强体育宣传和引导工作,积极宣传国家、市、区在体育领域的重大部署,向市民解读体育政策。建立舆情研判和引导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体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打造“体育荟”城市名片宣传口号,并向全国进行宣传推广,增强荣昌“运动健康之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完善城区主干道路、公园、广场等地体育元素,增设宣传标语、标志标识、制作海报、喷绘、宣传栏等,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

  打造“体育荟”城市名片宣传口号。征集城市体育宣传口号标语,增强荣昌“运动健康之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完善城区主干道路、公园、广场等地体育元素,增设宣传标语、标志标识、制作海报、喷绘、宣传栏等,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体育达人引领带动作用,定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健身人物,深入挖掘人物故事,营造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体育氛围。

  科学制定体育文化宣传的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加大与区外城市的体育文化交流力度,提升荣昌区的体育影响力。

  打造品牌赛事活动。重点策划举办重庆·荣昌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体育赛事,持续办好“巴山蜀水 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叫得响、名气大、影响深的体育品牌赛事。以荣昌区濑溪河体育文化公园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为载体,联合承办省市级、国家级及以上体育赛事,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基地。

  加强区域交流互动。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区域间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共享,加强体育单项协会、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的交流共建,强化体育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宣传推介荣昌缠丝拳为代表的荣昌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走出去”,形成荣昌特色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强体育与旅游、文化、养老、健康等业态融合发展,依托古佛山景区打造集户外运动、山地康养、乡村休闲、生态度假为一体的功能复合型康养旅游基地。探索川渝毗邻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模式,推动两地体育产业园联动发展。

  。加强党对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领导,树立新时期体育发展观念,健全体育发展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体育与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社保、规划、农业农村、城市管理、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的长效协同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强化“十四五”规划与体育年度计划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推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向体育倾斜。

  加大对体育产业、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逐步形成以政府、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发展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出台贴息、奖励等扶持政策,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力度。

  。加大体育政策研究力度,完善体育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和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推进机制,不断提升体育执法工作水平。加强体育法治宣传教育,促进体育发展健康有序。

  加强督查落实。分解本规划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建立完善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本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实施重点任务、工作督查制度,确保本规划任务能够如期完成。

推荐资讯